瓦楞子图片_瓦楞子的功效与作用

> 中药大全 中药养生网 2021-11-25 15:46:29

瓦楞子图片

别名】瓦弄子,瓦垄子,蚶壳。

来源】为蚶科蚶属动物泥蚶、毛蚶或魁蚶的贝壳。

原动物

1、泥蚶贝壳2片合抱着软体。壳长3~4.5厘米,宽2.5~4厘米,极坚厚,卵圆形,两壳相等,很膨胀。背部两端呈钝角,腹缘圆。壳顶突出,尖端向内弯曲,两壳顶间的距离较远。壳表面放射肋发达,具18~21条,呈瓦垄状,肋上有很显著的颗粒状结节(成体壳的边缘较弱)。壳面白色,被褐色薄皮,生长轮脉在腹缘明显,略呈鳞片层。韧带面宽呈箭头状,稍倾斜;韧带角质,黑色。壳内面灰白色,边缘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的深沟。铰合部直,齿细密。前闭壳肌痕较小,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大,四方形。

生活于浅海软泥滩中,潜入泥中深约7厘米,常发现于有淡水注入处。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海域。广东省及福建、浙江、山东等沿海地区均有养殖。

2、毛蚶:贝壳较短而宽,较泥蚶稍大。壳质坚厚,膨胀,呈长卵圆形。两壳不等,右壳稍小。壳表面放射肋30~34条。壳面白色,被褐色绒毛状表皮。壳内面白色或灰黄色。

生活于潮间带至20米深的泥沙质海底,尤多见于稍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海域,以辽宁、河北、山东、浙江等省分布较多。广东省沿海一带均有分布。

3、魁蚶:蚶科动物中体型最大,长7~10厘米,最长可达13厘米,宽7~9厘米。贝壳呈斜卵圆形,很膨胀,两壳稍不等,壳表面白色,被棕色表皮,具放射肋42~48条。

生活于浅海10~30米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海域,以黄海北部、大连湾等地分布较多。广东省沿海一带均有分布。

药材

产地:广东省滨海地区有产,以粤东沿海各市县出产较多。

采收加工:春、秋季退潮时,在浅海滩中捡获原动物,洗净泥沙,以沸水煮熟,取肉后,将贝壳洗净晒干。

性状:(1)泥蚶贝壳:呈扇形或近三角形,长3~4.5厘米,宽2.5~4厘米,两壳大小基本相等。壳外面隆起,自壳顶至腹面有延伸的放射肋18~21条,似瓦楞状,肋上有颗粒状突起;壳顶突出,向内卷曲;壳内面光滑,乳白色,壳缘有与壳外面直楞相对应的凹陷,铰合部具小齿1列。质坚,不易砸碎。破碎面乳白色。气无,味淡。

(2)毛蚶贝壳:较泥蚶贝壳稍大,两壳不等,有褐色绒毛或已脱落,放射肋30~34条,肋平,无颗粒状突起。

(3)魁蚶贝壳:大型,长7~10厘米,宽7~9厘米,两壳稍不等。放射肋42~48条,光滑而齐整。

质量要求:均以个完整、内色白、无残肉者为佳。

包装贮藏:用竹篓或草袋装载,存放于干燥处。

成分】泥蚶的贝壳中,含碳酸90%以上,有机质约1.69%;尚含少量、硅酸盐和氯化物。煅烧后,碳酸钙分解,产生氧化钙等,有机质则被破坏。

药理】所含碳酸钙可作制酸剂,能中和胃酸,缓解疼痛,促进胃和十二指肠愈合。

炮制

瓦楞子:拣除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打碎。

煅瓦楞子:取净瓦楞子,置耐火容器内,用武火煅至红透、质酥松,取出,放凉,研碎。煅制后呈灰白色,光泽消失,质地酥脆。经煅制易于粉碎,增强制酸作用。

医疗用途

性味:甘、咸,平。

归经:归肺、胃、肝、脾经。

瓦楞子的功效与作用:活血消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用于气滞血瘀及痰积所致的痞块,胃痛泛酸;近有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拘偻病。外用治瘰疠,牙疳。

用法与用量:9~15克,水煎服(宜先煎),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

附注

泥蚶、毛蛤、魁蚶等蚶子的肉,味道鲜美,除作食用之外还可入药治血虚痿痹、胃痛、下痢脓血等。

猜你喜欢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