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的症状临床表现_中医伤寒怎么办治疗

> 文章归档 古中药养生网 2020-09-06 14:25:32

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是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中毒症状(伤寒病容),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常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本病病理特征是持续菌血症、网状内皮细胞受累,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病变。

本病属中医“湿温”的范畴,引起流行时,又称“温疫''或“湿热疫”。中医认为本病由湿热病邪人侵机体所致,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初期内外合邪,以卫气同病为主,表解后邪留气分,困阻中焦,若邪郁久化燥,则可传入营血。

[辨病要点]
1.流行病学:本病终年可见,夏秋季为多,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通过午夜污染的食物经口传播。发病以青壮年及儿童为多,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注意流行地区、季节、卫生情况、既往病史、接触史、预防接种史等有助诊断。
2.临床特点:凡持续高热5天以上,体温阶梯上升后稽留、相对缓脉、伤寒病容、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可考虑伤寒,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肠出血等有较大提示价值。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①外周血白细胞常减少,约(3~4)x109/L,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②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是伤寒确诊依据,骨髓培养阳性率更高,且出现早而持久。③肥达反应宜行动态观察,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④被动血凝试验(PHA)有助于早期诊断。

[辨病处方]
中医治疗本病要认清疾病演变过程中的错综复杂性,重视肠络的局部损伤。本病总以分解湿热,使湿去热孤为原则,但不能忽视清肠、止血之品的运用。同时要注意扶正与驱邪二者关系。恢复期,余邪未清,忌妄投温补,以防复发和再燃。疾病后期,湿盛阳衰,又不宜墨守成规,复投寒凉,重伤阳气。

1.银翘苍术白虎汤(吉林中医药,1997,1)
组成:金银花15g、连翘10g、黄芩10g、黄连4g、知母5g、生石膏30g、苍术10g、败酱草l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燥湿。治疗伤寒极期。
加减:若见热盛津伤,可加麦冬石斛、花粉等;若见腹满便秘或溏垢不爽,可加神曲、焦山楂枳实大黄;若见神昏明显,可加郁金菖蒲、胆南星。

2.止血方(吉林中医药,1997,1)
组成:黄连4g、黄芩10g、阿胶6g,鸡子黄1枚,丹皮6g、侧柏炭10g、蒲黄炭10g、仙鹤草30g、赤芍15g、生地30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泻火,养阴凉血。治疗伤寒并发肠出血者。
加减:若阴伤较甚者,加沙参、麦冬、玄参、石斛;血压降低者,加西洋参;心衰明显者,可加附子五味子

3.化湿复肝汤(四川中医,2003,9)
组成:茵陈12g、黄连10g、栀子10g、柴胡10g、白芍12g、陈皮12g、半夏l0g、枳实10g、厚朴10g、甘草6g、丹参30g、大枣3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化湿,理肝和胃,活血化瘀。治疗伤寒性肝炎

4.连朴白虎粥(浙江中医杂志,1985,6)
组成:生石膏、石菖蒲、知母、炒栀子、炒半夏、紫珠草各10g,川黄连、淡豆豉各6g,生薏苡仁30g、生甘草3g、粳米50g。
用法:将诸味药物加水适量煎汁去渣;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兑入药汁,温热服食。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安神定志。治疗伤寒初期、极期。

5.藿朴夏苓汤(《医源》)
组成:藿香10g、厚朴10g、法半夏6g、茯苓10g、杏仁10g、薏苡仁l5g、白蔻仁6g、猪苓6g、淡豆豉10g、泽泻10g。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化湿,宣通气机。治疗伤寒初期。
加减:恶心呕吐者,加姜、竹茹10g、苏梗10g;便溏者,加苍术6g、车前草12g;便秘者,加大黄6g(后下),枳实6g。

[辨病食疗]
1.地锦汤(《传染病饮食疗法》)
组成:地锦草20g、白25g。
用法:将地锦草洗净,加水适量煎汁,调入白糖,温服。每日1剂,连用10日为1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推黄利湿。治疗肠伤寒初期。

2.扁豆薏苡仁粥(《传染病饮食疗法》)
组成:白扁豆50g、薏苡仁50g、粳米50g。
用法:将白扁豆炒熟,然后与后二味同煮粥,温食。每日1剂,连服5~7天。
功用:清热健脾祛湿。治疗伤寒初期。

3.水牛角花生汤(《中国药粥谱》)
组成:水牛角6g、花生衣l5g、粳米100g。
用法:先将水牛角、花生衣磨为细粉备用;粳米加水500ml煮成稀粥,兑人药粉,再煮2~3沸,温热服食,每日3次。
功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安神定惊。治疗伤寒毒血症状明显伴肠出血者。

[预防调护]
1.预防:(1)及早隔离患者至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接触者医学观察3周。若发热,立即隔离。(2)重点加强饮食、饮水.粪便的卫生管理及灭蝇。(3)流行地区对易感人群普遍开展三联或五联预防接种。

2.调护:(1)卧床休息。(2)保持皮肤及口腔清洁,定期改换体位。(3)给予高热量、营养充分、易消化、少纤维饮食,加服适量维生素C及B,调整水、电解质平衡。(4)密切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情况及大便性状的变化。

猜你喜欢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