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出处】《伤寒论·厥阴病》篇《金匮要略·趺顺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篇。
【组成】乌梅300枚(60g),细辛18g,干姜30g,黄连48g,当归12g,炮附子18g·蜀椒12g,桂枝18g,人参18g,黄柏18g。
【功效与作用】滋阴泄热,和胃安蛔。
【主治】蛔厥;久利。
【用法】上药研末,与米粉、蜜和丸服。
【用方指征】心中疼热或痛引肩胛,或攻冲作痛,痛甚则面白,四肢厥冷,汗出·痛止则安静如常。心烦不安,饥不欲食,下利日久。舌苔或白滑、或黄,脉弦。
【传统方义】乌梅与黄连、黄柏相伍,酸苦泻热,与米粉、白蜜相伍酸甘滋阴,附子、干姜,细辛,蜀椒辛热通阳散寒,人参、当归益气养血,治久利扶正祛邪,并防苦辛伤正。全方酸甘养胃可诱蛔,辛热通阳可杀蛔,酸苦涌泻可驱蛔,针对蛔虫可谓配伍绝妙,又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故治疗久利,又有良效。久利多为寒热相兼,虚实相兼,临床表现为纯虚无邪极少,故本方相宜。
【现代新识】①乌梅丸并非驱虫、杀虫之剂。汪昂《汤头歌诀》《医方集解》,陈修圆《医学三字经》及现代中医院校教材将此列为杀虫之剂是不适宜的。从功效上看,可治蛔厥、久痢;从方药上看,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故可用于多种疾病。
②现代临床实践证明,乌梅丸可广泛用于多种慢性病治疗如肝胃不和呕吐,脏寒腹痛,崩漏、结肠炎,癔病、耳源性眩晕、胃脘痛,带下、中毒性消化不良等。
【用方奥妙】首先,此为上热下寒厥逆。胃热脾虚肠寒,故乌梅丸改汤频服,取其效速。其次,药稍凉后服,为避其上热。再次,诸药中酸甘相合滋肝阴,酸苦相合泄肝热,辛热药温寒治逆,辛甘药温中养血通脉,辛苦合而通降。最后,夜半苏醒,正仲景谓“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猜你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