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山药,淮山,怀山药,山薯。
【来源】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
【原植物】
薯蓣为多年生缠绕性草质藤本。根状茎肥厚,圆柱形,垂直生长可长达1米,富含淀粉;茎右旋缠绕,常带紫色,多少有棱,无毛。叶对生或3片轮生,或互生,叶腋内有珠芽,叶片三角形至三角状卵形,长4~10厘米,多少3裂,基部通常阔心形,二侧的裂片近圆形;叶脉7~9条;叶柄长约3厘米。秋季开花;花小,雌雄异株;雄穗状花序通常2~4枝聚生于叶腋,直立,花序轴“之”字形;雄花的花被6片,卵形,长1.7毫米;发育雄蕊6枚;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疏花;子房下位,3室,柱头3裂。蒴果有3翅,表面常被白色粉状物,翅长约20毫米,宽11~12毫米。种子椭圆形,环生薄翅。
生于山坡林缘或灌木丛中。分布于我省及河南、山西、河北、陕西、甘肃、福建、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栽培或野生。日本、朝鲜亦有分布。
【栽培】
气候土壤性喜阳光充足和温暖气候,较耐寒。对土壤要求较严。宜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种植。洼地、粘土碱地均不宜栽培。
整地:冬季深挖翻土,晒白风化。按行距70厘米挖60~80厘米深沟,泥土晒干后回土,起宽40厘米、高30厘米的畦,畦中线与沟对正;在畦中线用直径2厘米的铁枝或木条按株距10厘米扎深约80厘米的孔,孔内填细河沙;后在打孔处挖深10厘米的种植穴。
种植:用芦头(芽头)或山药蛋(珠芽)繁殖。立春前后将上年收获产品时留下的芽头或珠芽对正孔位平放穴内,覆土,浇足定根水,在畦面覆盖稻草。
田间管理:全生长期分别于4月中旬或5月初、6月中旬、7月底或8月初松土除草3次,除草后施腐熟人粪尿、猪牛粪、花生数、磷粉等。当苗高30厘米时,在株旁插1根超出地面150厘米的篱竹,并将相连的4根在顶端相交捆在一起,供蔓茎攀援。注意将匍匐在地面的蔓茎提起绕在支架上,避免其落地腐烂。
病虫害防治:6~8月易发炭疽病。种植时用1:1:150波尔多液浸种,发病时用1:1:150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代森铵1000倍液喷雾,连续2~3次。对褐斑病可用50%代森铵1000倍液喷雾,连续2~3次。
【药材】
产地:我省产于化州、高州、东莞、陆丰、紫金、惠州、五华、丰顺、蕉岭、潮阳、揭阳、廉江、吴川、湛江、遂溪、斗门、阳山、仁化、连山、连南等市县及肇庆、佛山、茂名等地,以化州、高州产量最大。均为栽培品。
采收加工:种植约一年时间,于冬末春初茎叶枯萎后采收。挖取根茎,刮去外皮,洗净后用清水浸泡2~3小时,捞起,沥去水,用硫黄连续熏2~3天,至发汗身软,取出,晒干或烘干,为“毛山药”;选取较粗大而均匀顺直、已刮去外皮的用清水浸泡至透心,闷润,用硫黄熏后,逐根用搓板搓成圆柱形,截齐两端,晒干,打光,为“光山药”。
性状:(1)毛山药: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厘米,直径1.5~5厘米。表面黄白色至浅棕黄色,偶有残留外皮浅棕色,有纵沟及纵皱纹,可见斑点或须根痕。质脆易断,、断面白色,颗粒状粉性。气微,味甘淡微酸,嚼之发粘。
(2)光山药:呈圆柱形,两端平齐,长10~20厘米,直径1.5~4厘米,粗细均匀顺直。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光滑圆润。质结体重。断面白色,略显颗粒状粉性。
质量要求:均以条粗、质结实、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包装贮藏:毛山药用麻袋装载,光山药用内加垫纸的竹篓或木箱装载,存放于干燥处,防潮,防霉,防蛀。春霉秋蛀季节,可用硫黄熏1~2次后密封贮存。
【鉴别】
根茎粉末中可见:(1)淀粉粒单粒扁卵形、类圆形、三角状卵形或矩圆形,直径8~35毫微米,脐点点状、人字形、十字状或短缝状,可见层纹;复粒稀少,由2~3分粒组成。(2)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长约至240微米,针晶束直径2~5微米。(3)导管具缘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直径12~50微米。(4)纤维较长、木化。
【成分】根茎主要含淀粉(16%)、粘液质,粘液中含甘露聚糖和植酸、多巴胺。此外含糖蛋白、多酚氧化酶、胆碱、3,4-二羟基苯乙胺、16种氨基酸和尿囊素、山药素IV和V。
【炮制】
山药:拣除杂质,分开大小,用清水浸泡至手感有软性时,捞起,沥去水,用硫黄熏1~3次至透心,取出,斜切成薄片,晒干。
炒山药:取净山药片,用文火炒至淡黄色略有焦斑并有香气溢出时,取出,放凉。炒制后呈淡黄色,有焦香气。经炒制可增强健脾止泻作用。
【医疗用途】
性味:甘,平。
归经:归脾、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补脾益肺,滋肾养阴。用于脾虚食少,便塘,泄泻,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消渴症。
用法与用量:15~30克,水煎服。养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处方举例】
1、治一切阴虚之证:土山药二两生薏米二两柿霜饼八钱.上三味先将山药、薏米捣成粗渣煮至烂熟而将柿霜饼切碎调入融化随意服之.(《衷中参西录》珠玉二宝粥)
2、治冻疮:山药少许,于新瓦上磨为泥,涂疮口上。(《儒门事亲》)
3、治乳癖结块及诸痛日久,坚硬不溃:鲜山药和芎藭、白糖霜共捣烂涂患处。涂上后奇痒不可忍,忍之良久渐止。(《本经逢原》)
4、治项后结核,或赤肿硬痛:生山药一挺(去皮),蓖麻子二个。同研贴之。(《救急易方》)
5、治肿毒:山药,蓖麻子,糯米为一处,水浸研为泥,敷肿处。(《普济方》)
6、治痰气喘急:山药捣烂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匀,顿热饮之。(《简便单方》)
7、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用之)。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儒门事亲》)
8、治诸风眩运,益精髓,壮脾胃:薯蓣粉,同曲米酿酒;或同山茱萸、五味子、人参诸药浸酒煮饮。(《纲目》山药酒)
9、补下焦虚冷,小便频敷,瘦损无力:薯蓣于沙盆内研细,入铫中,以酒一大匙,熬令香,旋添酒一盏,搅令匀,空心饮之,每旦一服。(《圣惠方》)
10、治心腹虚膨,手足厥冷,或饮过苦涩凉剂,晨朝未食先呕,或闻食即吐,不思饮食,此乃脾胃虚弱:山药一味,锉如小豆大,一半炒热,一半生用,为末,米饮调下。(《普济方))
11、治噤口痢:干山药一半炒黄色半生用。研为细末,水饮调下。(《百一选方》)
12、治湿热腹泻:山药、苍术等分。饭丸米饮服。(《濒湖经验方》)
13、治脾胃虚弱不思进饮食:山药、白术各一两、人参三分.上三味捣罗为细末。煮白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温米饮下。(《圣济总录》山芋丸)
附注:
1.在50年代,我省除了向主产区河南省调进大量山药外,还收购省内野山药(土淮山)以供药用.1958~1959年,我省从河南省引进山药试种,在60年代获得种植成功,随后发展了生产,1968年收购量186.8万公斤,1969年收购量达195.1万公斤,解决了全省药用需要。
2.薯蓣叶腋间的珠芽,药名零余子(又称山药蛋、薯苓)。据国外文献报道,零余子含有脱落素、多巴胺、山药碱、山药素I等成分,其功效与山药类同。薯蓣的藤茎和叶,药名山药藤,含有胆甾醇β-谷甾醇和豆甾醇成分。治皮肤湿疹、丹毒,可取山药藤煎水熏洗或捣烂敷患处。
猜你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