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外展时,因胸腔上口周围的组织(如第一肋骨或颈肋、锁骨、喙突、胸小肌和前斜角肌等)异常、炎症渗出等挤压、牵拉臂丛神经和有关血管而发生的临床征候群称胸腔出口综合征。此症也有人混称为斜角肌综合征、颈肋综合征、肋锁综合征、过度外展综合征、肩臂综合征、臂丛综合征等,但各综合征均有区别。
1.斜角肌:胸腔出口综合征主要与前、中斜角肌关系最密切。前、中斜角肌起自2~6颈椎横突的前结节,肌束下行,-一前一后止于第一、二肋骨斜角肌结节。此二肌在止点前形成了一个裂隙,为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必经通路。斜角肌收缩时,有上提第一肋骨和使颈部发生屈曲的作用。斜角肌的上述解剖生理特点容易引起下列损伤:
(1)神经和血管通过狭小的斜角肌的裂孔时,容易受到斜角肌的挤压。当颈部屈曲(斜角肌收缩)、伸伸(牵拉斜角肌)时,这种挤压就表现得更为明显。
(2)前斜角肌常有先天性的变异,如斜角肌肥大,或前中斜角肌融合在一起,或神经和血管从其肌腹中穿过等,这样就更容易对神经和血管发生挤压。
(3)前斜角肌的无菌性炎症发展过程中,可使其与锁骨下动脉、臂丛神经等发生粘连,在斜角肌收缩时牵扯神经和血管。
(4)组成臂丛神经的脊神经出椎间孔后,沿颈椎横突前方并紧贴于前斜角肌之后向下移行。所以,斜角肌肥厚、畸形、功能异常等也可以挤压和影响其后的神经。
(5)锁骨下动脉出胸腔以后,从第一肋骨上攀搭而过。骨性的第一肋垫衬其下,这就产生了肋骨对血管跨越处的挤压。
(6)头颈和上臂在人体上活动最频繁,臂丛神经和血管被牵拉、挤压的机会就增多。
以上这些因素都可以对血管、神经形成刺激,使其组织变性。而血管壁增厚,管腔变小,血流减少,进一步使神经功能发生障碍,加重临床症状。
2.喙突和胸小肌:臂丛神经和血管要行经喙突和胸小肌的下方,其生理畸形、病理过程和过度运动时,也容易引起下列损伤:
(1)当胸小肌和喙突有先天性的异常(如肥大),可以直接挤压其下的神经和血管。
(2)喙突外伤后(如骨折和血肿形成),也可以直接挤压神经和血管。
(3)上肢极度外展或上举时,由于肱骨相对位置的抬高,喙突的位置就相对变低。这时就以喙突为支点,神经和血管发生弯曲。这种血管弯曲变形,就会使张力、摩损加大,从而损伤血管和神经而致病。所以在有些情况下,此病与两臂上举并超头的活动过多有关。
3.颈肋畸形:有的人由于有先天性的颈椎横突肥大,或有颈肋骨(颈肋畸形)。肥大的横突、颈肋可对神经和血管造成刺激和损伤。
(1)比普通第七颈椎横突稍大而长的小颈肋和第一肋骨之间,常常有个小小的纤维束带连接,这个纤维束带可对神经和血管造成卡压。
(2)比小颈肋大而长的中型颈肋,其纤维束或肌束与第一肋骨相连接对神经和血管的挤压程度比小颈肋要更明显。
(3)大型颈肋和完整颈肋更大,不可避免的造成纤维束、肌束或肋软骨挤压血管和神经,其后果也往往比较严重。这些颈肋及其纤维束、肌束、软骨等,常从神经血管的后方衬托其下,也常挤压之,当损伤血管和神经后,即会发生胸腔出口综合征。
4.先天性的发育异常:如高位胸骨、高位第一肋骨、臂丛神经走行靠后变异,先天性的斜颈等,都可使臂丛神经和血管在胸腔出口处的行经通路上受到卡压和刺激,而发生胸腔出口综合征,表现为上肢疼痛,麻木,肌肉萎缩,肌力减退,桡动脉搏动触摸不清,患肢发凉,苍白或发红等。
胸腔出口综合征属中医学“颈部伤筋”、“颈筋急”、“失枕”范畴。由于颈部肌筋(经筋)长时间被牵拉或扭曲损伤并激惹其痉挛而致,风寒湿侵袭进一步加重疼痛等症状。经筋损伤,尤其是反复损伤而形成的瘢痕条索即“结筋病灶点”卡压伏行于分肉之间的经脉,使气血因卡压而不通,不通则痛,且常使颈部长期不适或反复发病,常形成顽痛。故在辨证论治时,更要注意经筋辨证论治。
胸腔出口综合征是什么症状和表现:
1、风寒湿痹
主症:颈项僵痛,项背肿胀,屈伸受限,环顾不能,叩顶、臂丛牵拉试验。舌苔脉象:舌常苍白,脉浮弦紧。兼症:①头痛目眩;②恶心呕吐;③心烦失眠;④手指麻木疼痛。
2、横络卡压
主症:反复发作,久痹不愈,项背疼痛,屈伸受限,环顾不能,触诊痛重,可及舌苔脉象:舌淡苔白,脉沉弦紧兼症:①头痛目眩;②恶心呕吐;③心烦失眠;④手指麻木疼痛。
猜你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