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伤寒病肠穿孔多发生在回盲部,且大都发生在发病后的第三周?

> 方剂偏方 古中药养生网 2021-10-07 18:10:14

为什么伤寒病肠穿孔多发生在回盲部,且大都发生在发病后的第三周?

伤寒病时肠穿孔多发生于回盲部,且多在第三周,这是与回盲部的解剖特点、伤寒的病理变化过程和局部情况等条件有关的。

伤寒杆菌经消化道使人机体以后,未被胃酸杀死的细菌即可使人小肠下部(回肠末端)的孤立淋巴结及集合淋巴-结,该处肠壁淋巴组织发达,而伤寒杆菌易在淋巴组织内繁殖。最初阶段患者不出现临床症状,即潜伏期(平均10~14天),以后病菌经淋巴组织使人血液(菌血症),并出现发热头痛中毒症状(毒血症)。发病后第一周,肠道淋巴组织内有大量网织内皮细胞增生,并吞噬伤寒杆菌,形成所谓伤寒细胞,这些增生的吞噬细胞使淋巴组织普遍肿胀,回盲部孤立及集合淋巴结肿胀而凸起于肠粘膜表面。第二周肿胀的淋巴组织内由于伤寒细胞的增生致使毛细血管受压迫而缺乏血液供给,加之增生的淋巴滤泡对从胆汁排出的伤寒杆菌过敏而发生坏死。

第三周坏死组织逐渐脱落,肠粘膜形成深浅不一的溃疡,一般直达粘膜下层,有的溃疡可深达浆膜而易穿孔。在此期溃疡形成过程中,坏死如波及小动脉,也易引起肠出血。在溃疡形成过程中常因患者自觉症状减轻,食欲好转而愿进食,实际上溃疡尚在进行而未愈合,常因进食粗糙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引起肠管强烈蠕动而导致变薄的肠壁穿孔。

因此肠伤塞的穿孔主要在回盲部淋巴组织多的部位,并多发生在病理变化进展的时期(第二、三周坏死溃疡期)。

猜你喜欢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