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板蓝根的功效与作用、鉴别方法与药理,广东板蓝根的药材种植

> 中药大全 古中药养生网 2019-04-23 16:51:13

广东板蓝根图片

广东板蓝根的功效与作用

【别名】马蓝根,南板蓝根

【来源】为爵床科马蓝属植物马蓝Strobilanthescusia(Nees)O.Kuntze(Baphicacanthuscusia(Nees)Brem.〕的干燥根及根茎。

【原植物】马蓝又名板蓝。为多年生直立或基部外倾草本,高约1米,通常成对分枝,嫩部和花序均被锈色粉状毛。叶对生,柔软纸质,椭圆形或卵形,长10~21厘米,宽4~9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渐狭或楔尖,边缘有锯齿,干时蓝黑色;侧脉每边约8~9条,两面凸起;叶柄长达2厘米。秋末冬初开花;花常深紫色,颇大,通常排成腋生、长10~30余厘米的穗状花序;苞片对生,叶状,倒卵形,长1.5~2.5厘米,具羽状脉;尊5深裂几至基部,后裂片较其余4片大,长约14毫米,被短柔毛;花冠长4.5~5厘米,管部内弯,喉部阔大针形,檐部5裂,裂片倒心形;雄蕊4枚,2长2短,花丝间有薄膜相联。萌果棒状,上端稍粗,微有4棱,长2~2.2厘米。(彩照12)常生于林下或山谷溪边阴湿处。分布于广东省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野生或栽培。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曾广泛种植

【广东板蓝根的种植】

气候土壤:性喜温暖气候,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地方。

整地:选地势平坦、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冬季翻耕晒白,春季种植前每亩施堆肥2000~3000公斤加过8~10公斤后,再浅耕1次,然后耙细,平整作畦。

种植:用托插繁殖。冬季采收时齐地割取茎叶,除去叶片和嫩梢,把茎捆扎成把,贮于窖中或在室外干燥处挖沟埋藏越冬;翌年清明前后取出,选有芽的插条栽种。栽时按行距50厘米、株距33厘米开穴,每穴插入插条3~4根,埋土深度以剪口芽露出地面为准。

田间管理:生长期间注意松土、除草,干旱时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5~6月间追施人粪尿1次。每采收大青叶1次后追肥1次。

【药材】

产地:广东省各地有产。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挖取根部,除去泥土,晒干。

性状:根茎呈圆柱形,多弯曲,长10~25厘米,直径0.5~1厘米,表面灰褐色。膨大的节上着生细长略弯曲的根;节的上方带有短的类方柱形地上茎,茎上有对生分枝。根茎及地上茎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略显纤维性,浅灰黄色而略带蓝色,中央有略浅色的髓。根部质较柔韧。气无,味淡。

质量要求:以条粗长、地上茎短、折断面浅蓝色者为佳。

包装贮藏:捆压成件,外加蒲席封固,存放于干燥处,防霉、防蛀。

【广东板蓝根的鉴别方法】

根横切面木栓层薄。皮层的薄壁细胞类圆形或切向延长,其中有石细胞单个散在;异细胞巨大,含钟乳体。韧皮部亦散有单个石细胞。形成层有薄壁细胞2~3列,排列成环。木质部中导管单个或2~3成群径向排列。(图100)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胞壁木栓化,外壁增厚。皮层中有石细胞单个散在,异细胞含钟乳体。内皮层凯氏点明显。韧皮部的薄壁细胞向内渐次缩小;纤维方形,壁厚,胞腔点状。形成层成环。木质部的导管、木射线、木薄壁细胞等均厚壁,且木化,横切面彼此间难以区分,唯导管较大,2~3成群径向排列。髓部的细胞圆形或多角形,胞壁增厚,有时可见壁孔;此外,有些细胞尚含钟乳体。(图101)根茎粉末(1)韧皮纤维细长梭形,长224~502微米,宽12~18微米,无色,壁厚,胞腔小。(2)纤维状石细胞通常一端粗大,另一端细尖,直径48~64微米,长100~200微米,具壁孔和孔沟,层纹明显。(3)木纤维成群,细长,往往中断,壁较薄,胞腔稍宽。(4)石细胞常单个存在,形状不一,圆形、卵形、方形或三角形,壁孔及孔沟明显,亦具层纹。(5)木栓细胞多角形,多少有点重叠。(6)钟乳体球形或卵形,顶面观,弧状纹理细密排成放射状。(7)导管以具缘纹孔导管为主,短节状,长42~64微米,宽48~56微米;网纹及螺纹导管少数。

【成分】根含蕙醒类、氨基酸、类、靛甙(indican)、截蓝(indigotin)、靛玉红(indirubin)1-3)。另外还含有β-谷甾醇及羽扇豆醇(lupeol)、白脂醇(betulin)、羽扇酮等三藉类化合物。

【广东板蓝根的药理】

抑菌作用:本品水浸液、丙酮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浓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痢疾杆菌、八联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亦有杀灭作用”。

抗病毒作用:对流感病毒PR3株和京科68-1株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心血管的作用本品具有扩张外周血管作用(兔耳、大鼠下肢、家免肠系膜微循环等)。此外还有降低小白鼠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炮制】拣除杂质,洗净,闷润,切片,晒干。

【广东板蓝根的功效与作用】性味苦,寒。

归经:归心、胃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热毒发斑,痒腮,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近有用于“流感”、“流脑”、“乙脑”及急性传染性肝炎

猜你喜欢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