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一生勤于治学,自强不息,文绩卓著,德侔天地。他活了73岁,在当时来说,真可谓身健寿长。孔子的养生之道概括起来为自强有为仁者寿。
(1)大德必寿。孔子一生注重德性的修养,自我人格的完善,认为“君子怀德”,“大德必寿”。因为有德之人,心境坦然自若,以仁待人,没有嫉贤妒能之忧虑,没有七情六欲之干扰,健康长寿自然必得。小人则相反,其心术不正,损人利己,耗心伤神,必与健康长寿无缘。故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不怨天,不尤人”。一次,叶公向孔子的弟子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不知如何作答。孔子知道后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他经常教育弟子们也要养成开朗的性格,告诫他们要“君子坦荡”,“乐以忘忧”。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造福于民。他鄙视贪官污吏,提出“损者三害”,即:骄奢得意有害,游乐忘返有害,沉溺于酒色有害。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期间,廉明清正,两袖清风,受到广大百姓的爱戴。当时,鲁国的国君鲁定公,喜爱淫歌妖舞。齐国为了腐蚀削弱鲁国,投其所好,送去八十名美女歌妓。鲁定公终日沉迷于酒色淫乐之中,不问政事。孔子屡屡动谏无效,一气之下,便辞去大司寇的职务,离开鲁国,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周游列国之行。知足不贪。孔子在个人修养上时时以“克己”来约束自己,从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孔子周游列国时,见到齐景公,齐景公仰慕他的学识与品德,要将凛丘那个地方送给他,作为他的养生之资,他婉言推辞,没有接受。他回来对学生说,无功受禄不可为,不义之财不可受,并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自强有为。孔子提倡的是“自强有为”,与道家提倡的“清静无为”的思想正好相反。孔子有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是以运行不息为常,人也应当效法上天,自强不息。孔子对于懒散的学生,斥责其“朽木不可雕也”。他认为懒散使人四肢不勤,思想怠惰,精神涣散,萎靡不振,难尽天年。孔子告诫弟子,人生一世,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有所追求,有所作为,不懈努力,力求进取。惟有心强才能体健,体健才能保证事业有成。孔子一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青少年时代勤奋苦读,博览群书,学业超群;中年后东奔西走,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晚年致力于教育,编纂典籍。在人生的征途上,始终保持着百折不挠、矢志不移的进取精神。他之长寿,正在于将“养其身”与“有作为”密切结合在一起,精神作用于身体,健康的体质保证和激励他完成了超乎常人的成就。正因为孔子具备了这种“真积力久”(荀子语)的精神,有着积极进取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故而能谱写出辉煌的生命乐章,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哲人。
(3)食居慎节。从养生学的角度考察,孔子衣食住行也很讲究,饮食原则是“食不求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不能暴饮暴食,要多吃经过精加工的粮食,吃的肉切得越细越好。这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老年人牙齿不好,肠胃消化功能减弱,食物太粗,肉不切细,咬不动,会引起消化不良。还注意变换花样,以求营养丰富。提出食物变颜色了不吃,变味了不吃,陈旧了不吃,不新鲜了不吃,孔子还强调“食不语,寝不语”。就是吃饭睡觉时都不要说话。他概括出人生在少、壮、老三个生理阶段之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三戒”之说在今天仍不乏指导意义。中医理论认为:精、气、神人体之三宝,不可损也,损之则伤身,精足则气足,气足则神足。祖国医学历来反对纵欲,主张节欲以养精,藏精而健身。再者,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激可使人体的气血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应平心静气、和谐宽容才好。孔子说的“戒之在斗”可谓金玉良言。孔子说“戒之在得”的“得”,是指非分的要求。任何人如果贪婪无度,挖空心思地谋取个人私利,过分追求名誉、地位和金钱,会大伤元气,有损于健康。
猜你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