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基本理论之阴阳学说

> 方剂偏方 中药大全 2017-05-15 10:18:15

中医中药基本理论之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祖国医院用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来说,凡是具有向上、向外的、明亮的、活动的、兴奋的、温热、功能的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是属于阴。

二、阴阳变化的规律

一般可归纳为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三点。

1、阴阳互根。阴阳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没有阴,就不可能有阳,没有阳,也不可能有阴。所以有“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说。这种阴阳对立和统一,始终贯彻在生命的全部过程。一旦,“阴阳离决”,生命也就终至。

2、阴阳消长。阴阳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的进行着“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斗争。因此,阴阳只有相对的,动态的平衡,而没有绝对的,永久的平衡。人体中阴阳在一定的限度内不断的有消有长。有盛有衰,这是生理活动的过程,在这种活动过程中,某一方太过,出现异常现象,就会发生病理变化。

3、阴阳转化。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即由阴转阳,或由阳转阴,疾病也是如此,所以中医认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这个道理。

三、阴阳在临床应用

1、在辨证方面。人体的阴阳两方相对平衡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若平衡遭到某些因素的破坏,使体内阴阳任何一方偏盛盛衰,都可发生疾病,这就是“阴阳失调”。中医认为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失调”。所以,在临床辨证中首先辨别“阴证”或“阳证”。例如:发热,口渴,面赤,大便秘结,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等属于“阳证”;怕冷,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便便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等属于“阴证”。

2、在治疗用药方面。根据阴阳偏盛衰的情况,确立治疗原则。如阴不足者要滋阴,阳不足者要温阳。又如中医认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阳偏盛要清热,阴偏盛要祛寒。以此来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用药方面:祖国医学将药物气味,性能也分别归纳为阴阳两种属性,作为临床用药的依据。如以药性寒、热、温、凉四性来分:寒、凉属阳。以药物辛、甘、酸、苦、咸五味来分;辛、甘为阳;酸、苦、咸五味来分;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以药物升、降、浮、沉性能来分,升、浮为阳;沉、降为阴等等。治疗疾病,就是利用药物的阴阳性能和作用,来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猜你喜欢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