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月王药诊》载:甲别用于妇科病、月经不调,崩漏及其引起之体虚,干枯,肌瘦、面无血色、精神萎靡,本品单味煎汤内服。《四部医典》论述本记载:甲别用于反复发烧,关节疼痛、食物(饭食或肉食存放过久)中毒引起的发烧,有较好的作用。《四部医典蓝琉璃》记载:甲别长得又高又细,叶向上,椭圆形,花淡黄色,很香,味苦。草可用于反复发烧,肉食或饭食中毒引起的发烧。《晶珠本草》引《如意宝树》记载:治炎症、脾脏病,绞肠痧、白喉、乳蛾,特别是干四肢脓水特效。引《图鉴》记载;甲别生园中,叶如胡萝卜叶,状如三鉴分开呈品字状,花黄色有光泽。气味芳香,味苦,性凉。功效清热,解毒,消炎。
【来源】为败酱草科植物缬草ValerianaofficinalisL.,以根及根茎入药。
【图片释义】多年生草本,高0.5~2m,具根茎及多数细长的须根;根肉质,浅棕色,多数簇生,有特异臭气。茎直立,粗壮,中空,节间长,呈圆柱形,表面绿色或浅绿色,基部淡紫红色,具纵条纹,被白粗毛,以节处较多,老时毛少,上部分枝。基生叶丛出,早枯或残存,具长柄,柄基部稍宽,呈鞘状,淡紫红色,柄上面凹陷成槽,下面呈棱状半圆形或稍扭曲,时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2~9对,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0.5~5.2cm,宽0.3~1.5cm,先端渐尖,微弯,基部无小叶柄,稍向叶轴下延,两缘不甚对称,具疏齿,叶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羽状网脉,上面凹陷,在下面凸起,顶端裂片较大,卵形或长卵形。边缘有疏锯齿,及白色柔毛,上面毛少,下面被白色柔毛。茎生叶对生,有鞘状叶柄,向上的叶柄渐短;时亦为奇数羽状复叶,由下而上叶形渐小,小叶披针形至线形,边缘疏生2~6齿。花序顶生,成伞房状三出聚伞圆椎状,花多而小,初开时淡紫红色,后变为白色;总苞片叶状,2枚,羽裂,绿色,每花下有小苞片1枚,披针形或条形,绿色边缘淡紫红色,被粗白毛,花萼于子房顶端内卷隆起成轮缘,花开放后近于平展,花冠5裂,裂片卵形,先端圆或微凹,花冠筒短小,基部一侧稍突出微成囊状;雄蕊3,伸出花冠处,花丝线形,下部稍扁,着生于花冠筒内面裂片处,花药卵圆形,2室,纵裂;子房下位,扁卵形,淡绿色,3室,仅一室发育,一面具肪脉3条,另一面具肋脉一条,花柱丝状,亦伸出花冠外,柱头3浅裂。瘦果小,卵形而扁,长约4mm,基部近平截,顶端有羽状冠毛,白色。种子1枚。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长分布】生于海拔3200~4000m阴坡灌丛,林地,林下,河谷阶地。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华北,东北,西北至西南诸省区有分布;亚洲西部、北部和欧洲亦有分布。
【采集加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晾干。
【药材鉴别】根茎类圆柱形,较粗短,表面黄棕色至褐色,粗糙,上端有残留茎基,中空,其外有鞘状残叶柄。根茎周围和下端着生多数细长须根,长5~15cm,直径约2mm,末端纤细,表面黄棕色至褐色,具纵皱纹,并有极微细支根或支根痕,有的可见“过桥”,具节,长1~6cm。质稍韧,断面周围黄褐色或棕褐色,中心黄白色。有特异臭气,干品较鲜品臭气更浓。味微辛辣,且有清凉感,后微苦。以根头粗壮,须根长,匀净,外表黄棕色,断面内心黄白色,气味浓烈者为佳。
【功效与作用】辛,苦,温,有微毒。宁心安神,祛风止痛,解毒。
【主治】用于心悸,失眠,风湿痹痛、月经不调,崩漏及其引起的体虚,食物中毒引起的发烧,乳蛾,口蹄疫,疮疖溃烂等。
【用法用量】配方或单用,6~9g。
【配方】方一:缬草100g,得哇100g,沙棘100g,甘草100g,拉贡100g。上五味共研为粗粉,适量,煎水,灌肠。一日1~2次,一次适量。用于瘫痪、四肢屈伸不利等症。
方二:缬草50g,木香50g,绿绒蒿50g,檀香50g。以上共研细粉,以新鲜酥油调敷头部,一日换药1~2次。用于感冒之头皮疼痛,受热后之头皮痛,眼睛如烟熏后灼痛等症。
猜你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