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源:为蝶形花科植物响铃豆的根及全草。
原植物:别名:黄花地丁、小响铃、马口铃多年生簇生草本或半灌木状,高30~150cm,全株有白色丝毛。主根圆柱形,扭曲,多纵纹。叶互生,倒卵状针形或倒披针形,先端钝圆,有小突尖,基部楔形,上面光滑,下面生疏柔毛。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黄色,萼深裂,上面2齿,下面3齿,有短毛:花冠蝶形,较萼稍长:雄蕊10,合生。荚果圆柱形,膨胀,光滑。种子6~12,风吹摇动即响,故名“响铃豆"。花期5~7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灌丛或坡地路旁。分布于华东、华南及西南等地区。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全草,切碎,晒干。
性味功能:味苦、辛,性凉。有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截定的功能。
主治用法:用于尿道炎,膀胱炎,肝炎,胃肠炎,痢疾,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疟疾;外用于痈肿疮疡,乳腺炎。用量9~15g。外用适量,鲜叶捣烂外敷患处。
应用:
1.尿道炎,膀胱炎:响铃豆30~45g,水煎,白酒为引内服。
2.痈肿疮疡,乳腺炎:鲜响铃豆叶,捣烂外敷患处。
3.胃肠炎,痢疾:响铃豆30g,水煎服。
猜你喜欢看